您现在的位置:物流技术网>仓储设备网>资讯列表>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来啦!(第四篇)

企业推荐

更多

首批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来啦!(第四篇)

2024年11月12日 13:42:59 人气: 12015 来源: 交通运输部
  交通物流降本提质增效典型案例
 
  第四篇
 
  推进交通物流与产业链供应链融合发展
 
  08
 
  成都国际铁路港中欧班列通道加密成网
 
  助力中国制造“走出去”
 
  成都国际铁路港是成都中欧班列、西部陆海新通道、中老班列等国际班列始发地,先后获批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近年来,成都国际铁路港积极响应国家“一带一路”倡议,充分发挥中欧班列通道优势,建立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四向”成都国际班列线路网络和全球陆海货运配送体系,目前已连接境外63个城市和境内20个城市,成为西部国际门户枢纽、面向泛欧泛亚开放的战略门户。为加快推进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建设,有效支撑实体产业发展,成都国际铁路港打造“一带一路”产业基地,首创“蓉欧速达”全程时刻表班列运营模式,创新自贸区制度,推动“成都+欧洲”双工厂模式,全力保障供应链安全,提升产业链韧性。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构建“四向通道”,建立班列高效运输机制。成都国际铁路港建立以成都为主枢纽、西进欧洲、北上蒙俄、东联日韩、南拓东盟的亚欧大陆多式联运物流新通道,联接境外112个城市、境内30个城市,累计开行量超2.7万列,已成为全国开行量最多、区域合作最广泛、运输最稳定的国际班列。同时,开辟中欧班列陆上直达补充线路(成都经上海、宁波至波兰的全程海铁联运通道),便利内陆企业自主高效选择国际运输路线,为保障产业链供应链稳定,推动外贸进出口高效顺畅运转提供有力保障。
 
  (二)通道助力建设“贸易高地”,外向型产业集群成链成势。成都国际铁路港利用班列高效运输机制,为TCL、吉利、莫仕、神龙等企业提供稳定的供应链服务,同时推动跨国企业构建与国际班列运输相匹配的全新“成都+欧洲”双工厂生产组织模式,有力保障了四川本地汽车整车、电子信息、智能家电、生物医药、先进材料等适铁适欧产业运输需求,带动出口量和出口额平均每年增长30%,助推中国制造“走出去”。
 
  (三)建设“智慧陆港”,创新金融服务。构建多式联运“提单”及配套规则体系,明确提单唯一取货凭证功能。建设“智慧陆港”,汇集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成都海关、班列公司、陆港场站等200余项数据,实现口岸全流程线上作业,海关四个关键环节企业“0跑动”,“一单到底”的全程物流监管,场站整体作业效率提升40%。创新多层次“提单”金融服务,组织多式联运经营人与银行等金融机构合作,创新“一单制”跨境运输多元融资模式,实现一单融资,补强国际供应链产业金融信贷功能短板。
 
  经验启示
 
  (一)健全完善陆港枢纽功能。成都国际铁路港是四川唯一铁路货运型国家对外开放口岸及整车、肉类、粮食进境指定监管场所,且已建成集装箱共享中心、多式联运中心、城厢站新增国际集装箱功能区。同时,成都国际铁路港还获批了自贸区、综合保税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国家进口贸易促进创新示范区。完善的物流枢纽功能和国家级示范园区创建平台,为成都国际铁路港创新运营模式、优化金融财税政策、加快技术迭代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政策优势,助力产业集群发展。
 
  (二)加速通道织密成网。北向依托中欧班列实现北(至俄罗斯、白俄罗斯)、中(至欧洲)、南(跨里海、黑海至欧洲)三线并行,基本实现欧洲重要节点全覆盖,开通“蓉欧速达”班列,运输时效缩短至12天/趟次。南向首创“澜湄蓉欧”“越桂蓉欧”快线品牌,东南亚经成都联通欧洲最快时效压缩至15天以内;首发“中老泰”全程铁路直达班列,实现成都经中老班列5天内到达泰国。东向建立“枢纽对枢纽”运行组织模式,与上海、宁波、青岛等沿海港口合作推进海铁联运通道建设,辐射日韩和美洲。通道加密成网进一步提高了成都国际铁路港国际物流供应链服务保障能力,更好支撑对外贸易发展。
 
  (三)提升陆港信息化水平。成都国际铁路港搭建“智慧陆港”信息平台,整合海关、检验检疫、中欧班列公司、场站等各方信息,通过“让数据多跑路”提高国际贸易便利化水平。
 
  09
 
  江苏优化大件运输审批流程
 
  持续助力制造业跑出“加速度”
 
  江苏省制造业蓬勃发展带动大件运输呈几何级增长态势。为助力制造强省建设,江苏省出台大件运输“一揽子”举措,坚持服务为本,不断简化审批流程、创新监管机制、优化营商环境、提升大件运输审批时效和监管水平。2017年至2023年,江苏省累计完成大件运输许可100余万件,增长近千倍,服务徐州、苏州、无锡、连云港、盐城、南通、常州7市的大型重装工程机械、风电设备制造等产业集群,办理大件运输许可10余万件;服务C919大型客机、“奋斗者”号载人潜水器、“问天”实验舱、“复兴号”动车组等一批大国重器的专项特种运输,助力江苏制造业加速发展。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开拓“省级统筹+横向联动”许可新路径,大幅提升审批效率。江苏建立省级大件运输审批专职机构,统筹协调大件运输许可业务,与公安交警、路桥公司开展联动许可审批,将与公安交警部门的征求沟通时间由3天压缩为实时处理,将大件运输许可法律文书由24个精简至8个;升级大件运输许可数字化系统,开发大件运输许可手机申报“掌上办”平台,创建江苏省大件运输许可服务公众号,通过数据多跑路缩短许可审批时间75%以上,实现了一类件当日申请当日办结,二类件平均2-3个工作日办结,三类件平均最长不超过5个工作日办结。
 
  (二)打造“精准对接+信用赋能”审批新模式,显著增强服务水平。江苏为大件运输重点企业、重点项目提供定制化、专业化、系统化审批服务,与183家大件生产企业建立“一对一”联络员服务机制,开展企业培训300余场,协助办理大件运输申请7万余件。深入推广“信用+承诺+批量”审批服务,对省内信誉较好的大件运输源头企业大力推行大件运输许可信用承诺制,为固定路线、相同装载方式和物品的批量运输任务提供批量审批服务。对风电设备、机械设备等大件标准件产品创新实行“信用+远程勘验”核查机制,打造23家“免勘验”标杆企业,实现大件运输车货勘验“零”等待。
 
  (三)探索“统一验算+审管衔接”监管新机制,助力制造强省建设。江苏聚焦车货总重100吨以上的三类件,研究制定桥梁验算江苏标准,统一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进行桥梁验算。加强审管衔接,强化事中事后监管,着重开展行驶路线核查及执法巡查,将未按规定路线行驶的大件运输车辆纳入重点监管名单,在全国率先实施入口拒超,实现高速非法大件运输“零”驶入。
 
  经验启示
 
  (一)多层级多部门协同联动。江苏建立省-市-县三级分工明确的办件机制,省级成立专职机构,办理跨省及省内跨设区市件,市、县两级机构负责办理本区域内件。同时,各级办件机制相关部门开展联合审批、协同监管,围绕定制化审批、大件运输企业信用评级、远程勘验、高速公路入口收费站核查等方面加强联动,形成大件运输审批监管合力。
 
  (二)全方位多举措精准服务。创建“二重三化”服务品牌,建立“联络员”“一对一”服务机制;推广勘验“提速”服务,对三类大件标准化产品推行“远程勘验”机制,确保勘验24小时内完成;推行大件运输许可信用承诺制,对信用等级好的企业,给予容缺受理、优先勘验、优先审批、批量办理等便利支持,不断提升行业服务质效。
 
  (三)纵横交错数据线上联通。江苏加速推动大件运输跨省纵向联通和公安交通横向联动,实现大件运输许可和审批数据线上流转到沿途省份交通部门和省内公安交警部门,保障大件运输在“信息路”和“运输路”上并肩飞驰,真正实现“企业少跑腿、流程再提速”,借助信息化大幅缩短许可和审批时间,优化大件运输营商环境。
 
  10
 
  嘉兴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
 
  服务“新三样”扬帆出海
 
  嘉兴港毗邻上海浦东,是浙北地区唯一出海口,依托其优越的水深和通航条件,实现内河港池与太湖水系、长江联通。近些年,嘉兴港以打造长三角海河联运枢纽港为目标,建设首个海河联运无人化码头,积极引入无人集卡、智慧化远程控制等尖端技术,构建“嘉港通”智慧平台、打造零碳绿色港口,深化“散改集”装备研发,通过海河联运平台经济创新,提升集约化组织化水平,为“新三样”等关键产业提供“一站式”多式联运服务保障。
 
  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创新海河联运服务产品。开通海河联运航线29条,业务辐射浙江、江苏、安徽、河南等区域,推动海河联运驳点深入企业周边或工业园区内部,有效缩短“最后一公里”短驳距离。2023年,嘉兴港海河联运重箱出口完成23万标箱,同比增长68.7%,增速位居全国第一。同时,为满足“新三样”货运量大的需求,打造内河定港口、定航线、定船舶、定班期、定运价的“五定”班轮运作模式,灵活调整班期密度,确保海河联运成为“新三样”稳定的物流服务产品。据测算,杭嘉湖地区至宁波舟山港出口集装箱运输,较传统公路运输,嘉兴港海河联运平均降低企业物流成本1000元/标箱,有力增强了企业竞争力,助力外贸促稳提质增效。
 
  (二)智能化技术革新打造无人码头。积极发展无人集卡、智慧化远程控制等技术设备,实现港口智能化运营;打造“嘉港通”海河联运一体化智慧平台,推动长三角海河联运各环节、全过程数据要素整合,实现海河联运一张图、船舶货物一线牵、物流信息一点清、企业申报一路通、政府监管一体化;运用5G、北斗定位、AI大模型等技术,实现港口智能生产调度、生产感知、生产预警、前瞻预演等。据统计,斗轮机全自动集中控制改造,节约能耗300万kWh,每年节电效益达180万元;智慧调度系统应用后,港口货物吞吐量、外海接卸量、内河运输量平均增长25%,海河联运待泊时间缩短至1小时,企业综合成本大幅下降。
 
  (三)打造零碳绿色港口。探索打造氢能零碳“嘉兴-宁波”海河联运示范线,在乍浦港区探索使用氢能源集卡、氢能源船舶,实现全程零排放。2023年,氢燃料集卡累计作业总里程188万公里,减少碳排放2081吨;推进港口分布式光伏应用,新建设施实现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全覆盖,全面推广的LED灯等绿色照明灯具,比传统灯具节能50%;完成18套外海低压岸电标准化改造,外海及内河泊位岸电覆盖率达100%,推动靠港船舶岸电使用应接尽接,岸电用电总量同比增长超过300%。
 
  (四)研发“散改集”装备。持续加大技术装备研究力度,迭代升级“散改集技术5.0版”,实现“散改集”制箱、装车、装卸船等工艺的全过程直装直卸“无人化”智能作业。据测算,每万吨煤炭“散改集”运输可节约2.5万元,通过“无人化”智能作业,大幅减少人工干预和货损货差风险,作业效率提升约20%。
 
  (五)创新海河联运平台经济新业态。建设内河航运一站式物流平台,具备航线开发、订舱管理、运输组织、操作保障等功能,实现对浙北区域出口集装箱的统一受理、货源和船舶运力统一调度、集约运营,以及从空箱、内河船舶、短驳集卡、支线船舶、支线配载、宁波放行等全物流链的可视化操作,提高物流供应链的整体运作效率。
 
  经验启示
 
  (一)新基建支撑外海内河港口协同发展。嘉兴港锚定海河联运枢纽建设,持续升级港航基础设施,提升内河千吨级航道网,推进外海码头及后方物流园区建设,构建外海进港双通道格局,为港产城融合、海河联运业务协同发展提供战略支持。
 
  二)新技术推动港口智能化发展。建设海河联运一体化智慧平台,利用5G、北斗定位、物联网、人工智能等先进信息技术,实现全过程数据要素整合,完成智能化生产调度,大幅提高港口作业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新设备助力港口绿色化发展。嘉兴港高度重视设施设备技术研发与应用,以示范线路为载体,将氢能源集卡船舶、光伏发电、岸电等设施设备有机融合应用,成功打造零碳绿色港口,节能减排效果显著。
 
  (四)新模式带动港口多元化发展。发展海河联运平台经济,创新“无船承运”模式,扭转“小、散、乱”的市场发展格局,实现了业务平台一体化管理,优化运输组织、提升物流效率。
全年征稿/资讯合作 qq:137230772@qq.com
版权与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物流技术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物流技术网,转载请必须注明物流技术网,https://www.56js.com。违反者本网将追究相关法律责任。
2、企业发布的公司新闻、技术文章、资料下载等内容,如涉及侵权、违规遭投诉的,一律由发布企业自行承担责任,本网有权删除内容并追溯责任。
3、本网转载并注明自其它来源的作品,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不承担此类作品侵权行为的直接责任及连带责任。其他媒体、网站或个人从本网转载时,必须保留本网注明的作品来源,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4、如涉及作品内容、版权等问题,请在作品发表之日起一周内与本网联系,否则视为放弃相关权利。